第二十三章 北城烽烟试曲直(十三)(1 / 2)
【大章,本土整合终于要告一尾声,发展终于要开始了,求票,求评,求收藏】
王星平正端坐在府衙之中,上首的交椅上徐谏刚刚洗漱了一番回来正与王星平一起用些茶点,光是在这路上来回一夜便已是折腾的够呛,好容易回到府衙自当要稍事休息一番,而这西跨院中除了王、徐二人,便只有一个老吏在旁服侍,看天光正清净得很。
贵阳的府衙王星平的家人来过不止一回,但他自己进来却还是头一槽。除了比别的州府要小上一些,在这大明的土地之上各处衙门的形制本也没有什么区别。三进的院落有一部分源自原先的提学衙门,只是比起城中的其他大户,府衙中的房舍更多更规整也更封闭一些罢了。
仪门外的甬道两侧除了土地祠和药王庙外便是一排排公廨,那里是捕快、皂隶、医官、轿夫和听事们平日来往的所在。进了仪门,中轴线上的大堂是每日知府孙崇先处理庶务的地方,依照朝廷常例每隔几日便是接纳词讼的放告之日,不过此时正值秋收,接着又是秋赋,故而原本十五日一次的放告如今也给暂停了。
正堂外的院落两侧,兵、刑、工三房在西,吏、户、礼三房在东,不同于朝廷中枢的六部,亲民官的衙署内分工更细,从户房分出的粮科房,从兵房分出的马科房,还有承发房、铺长司,更不要说再往旁边的架阁库、册库、卤簿库、帑库、仪驾库等,两列厢房足有十来间,排开来气势自然不同。
自进入府衙后王星平便显出了与人不同的细心,不似那些真就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百姓,百姓们可能从没来过这里,却对衙中的一切都不会稀奇。王星平通过这些署廨的设置看到的是这个巨大帝国延伸到各处的管理痕迹,这些管理着一府乃至一县之地的衙门中细微的机构设置便是明证。作为一个有心于在这国家中打拼的人,这些细节都是不得不关注的地方,毕竟现在他已经明白,要在大明当官并不像过去理解的那样靠说漂亮话,一切还是要考实力说话,即便是要党同伐异那也是一样。
不得不说配着大堂之前戒石亭中立着的‘公生明’石碑来看,这府衙的文化气息比之后世的政府大楼实在是要强上太多,也平添了几分威仪。
戒石碑背面‘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大字也更能耐人深思。相传还是宋灭后蜀,宋太宗鉴于前后蜀政治**、不战而败,将五代蜀主孟昶的《官箴》缩写为这四句短语于太平兴国八年【注:公元9字,但只要稍微问下周围人等自然也能知道这仪仗主人的身份。
顾凤鸣只需要知道去的是谁也就行了,先是一队甲骑夜半出城,王指挥他是知道,要不是这些日子防秋,他大可每天晚上在城南的守备大营中高卧,也就是这几天,顾凤鸣心头默念,但也与他的计划却也无涉了。而知府鲜有大清早出门的,尤其今日又是逢场,城中一样需要有官人坐镇弹压,若不是城外出了人命的大事,当不至于早早将这一位给惊动出来,想来至少昨夜是死了人,恐怕死得还不少,毕竟顾凤鸣那日与何德固商议的法子可没打算留下活口。
“王家那边是何情形?”顾凤鸣却是依然宠辱不惊的问起话来。
“小人正要说这事,听说昨天半夜,王家少爷便被抓进了府衙,现在还没放出来。”
何家的两个儿子此时也在用着早点,听到这话却是齐齐站起了身,忙问着身前的家人,“哦?可打问得确实了?”
顾家归根结底也不过一介商人,严格算来还只是商人家中的一个掌柜,纵然自己也有不小的身家,商场上的人脉也颇有些,但匆忙之中如何能够将衙门中事情尽数打听确实,故而听到有官府中传来的信息还是有些惊喜。
顾家的小子绘声绘色的描述着自己不知道转了几手的情报,“打问确实了,昨日夜中的确是见人将王星平带进了衙门。”
“可曾下监?”
半夜三更将个书生押入府衙,实在是不像有什么好事,何德固第一个想到了府衙西南的牢房,民间俗称南监的。管他是寻常的外监还是关押重囚的内监,只要人进去了自然好说,毕竟顾家和何家还是可以在外面‘帮’上一把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