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朝堂上的争锋相对(2 / 2)
他服从了天启帝的命令,协助了信王登基之后,看着之前权倾一时的魏忠贤不声不响的在朝堂中消失之后,对于崇祯没有大肆替东林党人翻案,一切力求稳妥过渡政局的方式,还是充满了赞赏的。
但是作为内阁首辅,大明文官集团的领袖,黄立极这个位置天然是要和皇权进行博弈的。
维持皇权的顺利交接,是他这个首辅的职责,让新登基的崇祯明白皇权的限制范围,维护文官集团的权力和利益,也是他的职责。
大明自成祖设置内阁学士以来,内阁权力不断增加,在今天事实上成为了大明的宰相,甚至可以说某些时候超越了唐宋时宰相的权力。
但是内阁的权力始终没有真正的明文固定下来,只是一种含糊不清的权力表述。每一任皇帝上任时,皇权和内阁的相权都会冲突,直到新皇帝和内阁妥协为止。
如果是遇到了嘉靖这样的皇帝,就算是杨廷和这样的三朝老臣,也一样要惨淡收场。是以黄立极自信王登基以来,一直谨慎小心的观察着,希望能和崇祯获得政治上的默契,从而可以着手处理大明风雨凋零的政局。
上次朝会中李夔龙突然提出要改革商税、废除士人及勋贵等优免商税的政策,让黄立极大吃一惊。
他虽然知道到了今天,大明的税法已经不改不行了,但是一向阿附权贵的李夔龙,敢冒天下之大不违,把主意打到士人和勋贵身上去,实在是有些自不量力了。
果然朝堂中的文官们迅速站出来弹劾了李夔龙,从这些文官们的弹劾内容来看,黄立极马上察觉到,李夔龙的上疏早就被人泄露出去了,人家是早有准备。
黄立极虽然是北直隶元城人,但是黄家祖上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山西人一向好商事,黄氏一族也不例外。而朝中的官员们,以黄立极所知,山西、江浙赣地区出身的族人或亲眷没有不经商的。
大明文官十之七官傻眼了。自古以来有那个皇帝会以辞职来威胁臣僚的,皇帝者天下之主也,不管是谁就任了皇帝,除非到死,没有人会自动放弃这个位置。
崇祯要是学习他的父祖,对文官大臣责以廷仗或是流放偏远州县,他们还能落下一个规劝君王的直臣名声。
但是崇祯拿辞职来威胁,传出去岂不是变成了奸臣乱党胁迫幼帝的剧目了吗。他们这些人中,有的本来在士林口中名声就不大好,被那些赶出京城的东林党人称为阉党败类。要是被在外的东林党人借此机会发难,他们的下场比身死族灭也差不了多少。
顿时原本气势汹汹的文官们熄火了,御门之外安静的可怕。最后还是黄立极、李国普两人出来打了圆场。把这个问题暂且搁置了,待条件成熟再议,方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而黄立极也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崇祯想要改革大明的决心。黄立极虽然想要改革,但是他想要的可不是崇祯这种有可能颠覆大明的激进政策,黄立极坚定的认为,只有像他这样的老臣来主持大明的变革,才能阻止崇祯这位少年天子鲁莽的行动。
是以,黄立极迫切的想要和崇祯能有一次完全无保留的谈话,但是他一直找不到这个机会。今天徐光启的提议,更是加大了黄立极的忧虑感,他第一次觉得事情的发展似乎已经脱离了他的掌握。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