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3章 使者人选(2 / 2)

加入书签

对陕西、河南、山西三地进行为期一年的粮食统一征购政策,并禁止无牌照的私人在三地收购、运输粮食出境等。

这些文告的内容顿时让大明各地的百姓为之瞩目,对于减免田赋和赈济灾民,大家都很满意。

但是对于所谓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及山西境内的铁路修建计划,引发了各地士绅、读书人的激烈批评。

特别是山西及河南的士绅官员们,作为利益的直接受损者,他们迅速的行动了起来。一方面在地方发起了抵制粮食统购统销的活动;另一方面则纠集当地出身的官员上书朝廷反对这两项政策。

对于铁路修建计划,他们只是口头批评,但是对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他们则付诸了行动。比如,一些河南士绅干脆歪曲了朝廷颁发的政策,欺骗本地的百姓,说朝廷想要无偿的把他们的粮食拿走,去救济陕西的灾民。

这些士绅的谎言顿时激起了不少地方的民变,一些河南地方的游民,干脆就趁势纠集乱民起来造反了。河南西北、西南各县都爆发了零星的农民起义。

这些民变军显然没有打上北京城,改朝换代的想法,他们纠集乱民之后,首先攻击的就是当地的大户人家。这时候,河南的士绅们才发觉,他们搬起的石头,首先砸的是自己的脚。

而山西的士绅们则比较精明一些,他们虽然反对粮食统购统销,但是表面上却不敢做出直接对抗朝廷的举动。毕竟山西是边镇,有一只人数众多的边军。

且蒙古人在大同外集结兵马,似乎有叩关的意图,这也让山西士绅反抗朝廷的行动保持了自我克制,不过朝中的山西籍贯的官员,却集中火力开始弹劾以黄立极为首的内阁成员,试图阻止这项政策的实施。

至于陕西的士绅们,对于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意见不一,除了极个别愚昧无知的吝啬财主,大部分士绅都认为,这些政策对于平息陕西旱灾带来的民变隐患是有好处的。

但是他们担心的是这项政策在执行中会不会变了味道,成为了某些权贵的捞钱之举。如果朝廷征购了粮食,但是却不赈济灾民,而以高价出售的话,那么他们还不如自己留下粮食,以私人的名义赈济乡里。

大部分的陕西士绅也很清楚,如果陕西饥民大起,首先倒霉的就是他们这些当地的大户,毕竟灾荒之年手中还有粮食的人,肯定不是穷家小户。陕西士绅经过激烈争论后,终于联合向朝廷上书,说明了自己担忧的缘由。

ps:春节将至,今后一段时间的更新有可能不太稳定,万望见谅。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