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关于义务教育的问题(2 / 2)
即便是建立一所最为简单的村学,造个校舍便起码要150两,购置桌椅、课本要50两,聘请一名教授国文的老师,一名教授数学的老师,各给60两一年。
也就是说建设一个教授4、50人的村学,就要花费320两,今后每年还要持续支出150两。
南方一亩中田,一年产出不过2两,北方一亩中田最多1两。也就是说南方维持一所村小,必须要有75亩学田,而北方则最少也要150亩学田。
北直隶现在的三年小学义务教育制度,也不过刚刚覆盖了顺天府60%的地区,顺天府以外地区建立小学的,同样没有超过30%的村子。
到现在为止,顺天府大部分的村学,一直是陛下从内库拨出的银两在维持。
而浙江一省是推广三年小学义务教育制度最好的地区,该省本就有向学之风,即便是家中不富裕的也会拼命送子女去开蒙,即便是读上一两年,认识几个字都好。
再加上浙江人稠地狭,读书人的比例又多,聘请的老师费用可以减少为50两一年。加上往往可以三四个村子的孩童拼凑一所学校就读,因此所要建造的校舍和聘请的老师便大大减少了。
此外义乌一地士民,因为昔日卫国有功,按照陛下的吩咐,由户部专门拨付5万两,并内库每年拨付3万两,修建了250所小学,是浙江小学建成最高的地区。
至于其他各省,北方数省受灾严重,因此根本无从开展小学义务教育。而山西商贾虽然众多,但是分布却极不平衡,商贾多的地区小学便建的多,商贾少的地区便无从建起。
河南、山东重族学而轻小学,自然也就发展不起了。至于南方各省,不是从无向学之风,便是认为小学不是正途,只有以科举为目标的私塾、书院方为正道。
礼部今年的预算不过400万元,就算什么都不干,也只能建1万所村小,分到两京一十三省,不过每省666所,刚好够覆盖一个中等规模的府。
而且不仅仅建设经费上有问题,就是聘请合格的老师也有问题。北方的读书人本就不多,懂得数学和物理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建成了校舍,但是请不到这么多老师,一样是达不成陛下推行小学教育的目的。至于南方虽然愿意接受聘请的读书人不少,但是其中良莠不齐,多数人只是认识几个字的老童生来应聘。
他们教学方式粗暴,完全没有起到启迪智慧,引导学生向学之心的作用,不过是让这些学生认识几个字,并荒废了三年时光而已…”
钱谦益也没有想到,自己说了一句,倒是让李天经倒出了一大堆苦水。对于这些实际事务上的难题,他是立刻感到头皮有些发麻了,对于是不是要继续举荐冯振鹭担任这个礼部尚书,也存了疑问。
他可不希望向冯振鹭示好,却把对方推到了盲。
当初某只部队被打的快要全军覆没,都上井冈山做土匪去了,还在孜孜不断的坚持对军队和根据地群众进行文化教育,这才能为日后恢复中华时培养了大批人才。
这种经验自然是不会被他所忘记的,也因此从登基开始,他便迫不及待的推行了三年小学义务教育,不是他过于着急。而是他很清楚,只有经过义务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才会是这个国家最为坚定的变革者。
因为他们受到的教育,就必然决定了他们不会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想要谋求阶层上升的通道。想要利用科举继续把持统治地位的儒学士子,天然就是他们的敌人。
和庞大的经过了义务教育毕业的学生阶层相比,现在不到百万人数的读书人,不到20万人的士大夫精英,完全是风中之烛而已。
不过现在的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极限。即便是朱由检也不敢在往上面添加一根最后的稻草,因此对于李天经的请求,他也只能含糊其辞的搪塞了过去。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