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蛮横(2 / 2)
不过即便是这样,这场争论也已经持续了两日,在场的官员们分成了三个立场。人数最多的一方,还是南方出身的官员和藩王、勋戚。他们的主张就是,两位藩王谋反的事太过蹊跷,还是应当再派人下去体察。
此外便是,哪怕藩王谋反一事真的属实,看在他们身体里流淌着太祖的血脉,也应当从轻发落。而那些宗室在陕西生活了一辈子,现在因为一个没有查清楚的罪名,就要将他们迁移出陕西,同样也是不大合适的。
人数最少的一部分,还是陕西籍贯的官员,还夹杂着韩爌等两位山西官员。他们认为,两藩和宗室犯的罪应当轻判。但他们同样也认为,陕西境内的藩王宗室能够迁移出陕西的话,对于屡屡受灾的陕西百姓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善政。
人数居于两者之间的中立派,则一直等待着皇帝的表态。看似默不出声的中立派中,其实也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些人是想要跟随崇祯的立场进行发言,还有些人则是想看一看皇帝的立场再来决定自己的发言。
足足忍耐了这些官员争吵了三日的朱由检,听到刘宗周再次提道:“…事在周礼:一曰议亲之辟,谓是王宗室有罪也;二曰议故之辟,谓与王故旧也;三曰议贤之辟,谓有德行者也;四曰议能之辟,谓有道艺者也;五曰议功之辟,谓有大勋立功者也;六曰议贵之辟,谓贵者犯罪,即大夫以上也;七曰议勤之辟,谓憔悴忧国也;华殿内依然还是一片寂静,不过和刚刚不同的是,这些官员现在的沉默,是处于慌乱之中的手足无措,而不是有底气的对抗。
被众人瞩目的刘宗周,欲言又止了数次,终究还是没有出声。他虽然为人有些迂腐,但却并不是那么愚蠢。当皇帝搬出了洪武太祖的言论来反对八议后,任何辩白都只会让他的名誉受损。
既然皇帝没有点他的名字回答,爱惜羽毛的刘宗周自然是不会跳进这个坑里去。在朝中被视为道德标杆的刘宗周不肯出声,其他官员就更没有意愿反驳皇帝了。
毕竟在文华殿内参与会议的官员们,都已经是久经历练的老官僚,他们可不会为了一时冲动,而同皇帝公然顶撞起来。特别是这个问题,很难辩驳出一个好坏来。
朱由检等待了一会,看着殿内的众人还是沉默着,便接着说道:“诸位既然不愿出声,朕也不勉强你们。朕现在去后殿歇息,你们讨论出一个结论给朕,要是讨论不出结果,或是结论有违太祖之训令,今日谁也别想回去…”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