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0章 蛮横的德川幕府(2 / 2)

加入书签

更何况,作为总理衙门的负责人,掌握着各处收集来的海路和季节气候的资料,再加上海商们的逢迎,他进行海外贸易的风险要比平常商人少的多。

天津-朝鲜-日本-琉球-上海这条利润丰厚的航线,来往海商们已经摸的越来越熟悉,把风险降低到了比内河航行高出一点的地步。

冯铨自然也就弄了两条船在航线上跑,仅仅半年不到的时间他就赚回了本钱。看到海贸的发展势头是如此良好,他联合亲友一口气订下了铜钱,这些铜钱中的含铜量则是五斤六两。少去的10两铜就是铸造费用和钱息。

不过到了大明的中后期,铸造铜钱中的含铜量一直不足,因此铜钱和白银之间的汇兑比也就变得突高突低了。崇祯登基之后,采用纸币和固定比例的银元替代不规则的白银称重货币,总算是固定住了白银的价值。

此后他采用废止某一朝代之前的铜钱,和发行面值计价的铜元,总算是把市面上的铜钱流通种类规范了下来。南北物流渠道的畅通,也极大的打击了南北汇兑上的不平衡。现在一大明元兑换100当十铜元,或1500枚官铸铜钱,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了。

而100当十铜元的含铜量只有5斤,因此民间百姓收到铜元之后,都会第一时间把铜元用出去,而保留铜钱。由于官府、银行始终保证优先回收铜元的政策,使得原本被视为劣币的铜元,现在反倒开始慢慢接替了铜钱的流通地位。

这对于想要废止铜钱,流通铜元的朝廷和银行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毕竟压铸的铜元难以伪造,而浇筑的铜钱却太好仿冒了。但是,不管是压铸铜元还是浇筑铜钱,大明都处于一个难题,就是缺铜。

从日本进口的铜很好的补充了大明本土产铜不足的窘迫,日本铜抵达大明的最高价格,也在每百斤13两之下,而大明的铜价则已经升到了每百斤18两。这当然不是因为朝廷铸钱的问题,而是大明工坊采用铜制作机械零件,并铸造大炮,极大的提高了大明对于铜料的需求。

而崇祯元年时,日本年产铜不过一千余万斤,到了崇祯三年,也不过才提高到一千五六百万斤。为了应付大明的需求,日本铜商人甚至偷偷运出了此前储藏的铜条加以销售,而则原本应当是供给幕府进行铸币用的铜料。

铜料需求的旺盛,也使得日本铜的价格在不断上涨,今年抵达大明的铜价就已经突破了13两每百斤。虽然铜价的上涨,使得大明的铜制作工坊增加了成本,但是却也带来了一个好处,私铸铜钱和铜元的现象也在不断减少。

然而对于大明有好处的事,对于日本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金银铜的外流,已经开始影响到日本国内的市场交易,钱荒导致日本的日常用品和米价都开始急剧上涨,这也是幕府为什么要制定限制海外贸易政策的缘由。

不过对于朱由检也好,冯铨也好,还是那些同日本进行海外贸易的各国商人也好,他们是不在乎日本幕府的焦虑的。他们现在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失,这个损失究竟是由日本幕府作出赔偿,还是自认倒霉,那就要看谁的拳头更硬一些了。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