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1章 离京(2 / 2)

加入书签

同去岁大张旗鼓的出征不同,今次崇祯离开京城时,只有内阁、六部、海军参谋本部和京畿都督府的一些主要官员参加了送行。

朱由检也没有直接前往蓟州,而是先去了天津进行视察。崇祯三年九月,京城内外已经建成了两条环城铁路,还有一条京城和天津之间直达的铁路线。

因此一干官员为皇帝送行的地方,变成了朝阳门外的车站。宽阔的站台上今日除了卫兵之外,便是大大小小的官员。

朱由检同这些官员们交谈了几句,便准备转身登上自己的专列,这时大明时报的主笔孙之獬拿着一份报纸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满头大汗的他恭敬的将手上的报纸送到了皇帝面前说道:“陛下,这是今日的大明时报,还请陛下在路上抽出时间看一看。”

朱由检接过了他手上的报纸,拍着他的肩膀微笑的鼓励了几句,便登上了专利。在司机的驾驭下,拖着列车的马匹开动了起来。虽然不及后世蒸汽,然后号召天下有识之士对原文进行解读,并把解读文字发往大明时报社,再由报社和翰林院在这些来信中挑选合适的解读文字,作为官方对《太祖圣训》的背书。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极大的减少对《太祖圣训》进行注释的工作量,还能快速的把这本书传播到天下士人中去,并从中找到对改革的支持者。当然也有一些不利之处,因为是各地士人的自由解读,因此整本注释的内容恐怕就很难统一思想,变得有些支离破碎。

不过这点不利,并不能掩盖它所带来的好处。朱由检看过了这篇文章之后,内心还是比较满意的。他将手上的报纸放到了对面很是好奇的海兰珠面前,“你看得懂中文的话,不如自己看一看就明白看,”

海兰珠本想拒绝,作为科尔沁部的公主,她虽然学过蒙古文字和汉文字,但是相比起通俗用语的蒙文,汉文字中那些拗口而艰涩的含义,使得她和汉人中的半文盲没什么区别。

本着献丑不如藏拙的心思,她正想推回自己面前的报纸,不过她稍稍瞄了一眼报纸上的文字,就停下了自己的动作。这报纸上的文字,似乎并不是什么之乎者也的辞赋,而是类似于三国演义之类的市井白话。

作为一个曾经入主过中原的游牧民族,蒙古上层贵族虽然退回了草原,但还是保留了不少从汉人那里传来的生活习俗。比如对于知识的尊重,蒙古贵族们的认识已经差多快接近汉人的认知了。

茫茫的草原上,蒙古人的生活远比明国的普通百姓更为单调和无趣,因此上层贵族中生活条件不错的,收藏一些明国书籍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其中最受欢迎的,还是用白话文写作的小说话本了。毕竟这些书籍的内容通俗有趣,还能让蒙古贵族们了解一些明国的情况。

对于刚刚进入大明不久的海兰珠来说,这张报纸上刊登的关于明国各地消息的文字,很快就吸引住她了。这实在是一个让她迅速了解大明的好工具,也是让她融入这片土地生活的好途径。

看着海兰珠开始专心致志的翻阅起报纸,朱由检不由转头望向了窗外,开始思考起抵达天津时,他要巡视那些地方,看一看那些工坊和市场了。

就在崇祯向着天津而去时,茅元仪也正在京城郊外的军营中,检阅着一支支开往蓟州的新军和近卫军部队。陆军参谋们也在检查着一座座仓库和兵站,把大批的给养物资通过新建成的公路和铁路运往蓟州和山海关外去。

虽然京畿一带的军营、铁路、公路都是一片川流不息的繁忙景象,但是京城之内的百姓这次却毫无动静,和去年后金入侵边关时,城内一日三惊的场面,实在是大不相同了。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