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第1830章(2 / 2)

加入书签

刘秀芝总觉得让一个医生看,还不太准,不是质疑邱国栋的医术水平,而是她心里确实有疑问。

“大哥,我有一句话不知该不该问?”刘秀芝试探着说。

“又没有别人,想说什么,就说吧。”邱国栋说道。

刘秀芝看了凌宵宵一眼,说:“宵宵,你和天琪先出去好不?我和你叔叔有些私话要说。”

“妈妈想给邱叔叔说什么悄悄话呢?还不让我们知道。”凌宵宵笑着说。

“这孩子,”

读《孟子》,首先要了解这部书中的主人公孟子,他的生平,他的思想,他的主张,他的成就等等。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继承孔子学说,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史料记载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游说诸侯各国,推行自己的“仁政”政治主张,终因得不到诸侯国的认可被逼放弃,后来继承孔子思想讲学,和弟子万章等人著书立说。今天我们见到的《孟子》,全书收录共七章,约三万五千字,仅从文字量上看也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巨著,当然、思想价值更是难以估量。元、明以后,《孟子》被选入科考内容,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因《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学说,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合并,被后人称之为“孔孟之道”。

孟子“仁政”思想被后世发扬光大,被历代帝王将相所推崇,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影响深远。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深度解读《孟子》显得尤为重要,至少会洗去铅尘,滋养心灵,成就理想人生。孟子的仁政思想,从《孟子·公孙丑下》可见一斑。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3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4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5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兵革: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铠甲,甲胄。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4域:疆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