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3 想超神,先氪金(2 / 2)
最开始生产长弓号的时候,张睿就是被这种超越时代能力的铆接技术,给吓得不想吃饭了。别不相信,因为所有结构都是铆接,所以每一个工件的尺寸,都要达到严丝合缝的要求。如果是商船,还可以使用其他东西进行填充,但是军舰却只能靠工件的吻合。
你想想,如果工件之前出现了误差,一但出现了裂缝,虽然也可以铆接在一起,正常航行时不会出问题。但如果一但被炮弹命中,这些裂缝的地方,还会在强大冲击中,保持原来的结构强度吗?船底漏水是小意思,结构破损才是让人感觉悲剧的地方。
黄埔的几次海战,都几乎是在说明着这个问题,不管是英国人的旁列铁甲舰,还是法国人的巴雅号,毁灭号,都是如此鲜活的例子。孤拔号的装甲板被炸飞,直接导致内部舱室受损,毁灭号被大火吞噬,其中也不了铆接缝隙导致火源进入弹药舱。
而且铆接工艺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在,那就是在铆接前,须要对工件进行钻孔加工,钻出铆钉的孔,这样才能进行施工。你想想一把用于海帆级的装甲板,想要达到应对同级别口径火炮的直击,须要多少的铆钉孔进行固定。
就这么一项工艺,就现在的蒸汽机动力输出,钻一个孔,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这些钻孔加工,可不是你拿着尺子,量着惊起,就可以放在机器上钻孔。而是要将装甲先安放在军舰上,进行固定合,在装甲板与结构件上进入同时定位,最后再拆下来进行加工。如果加工后出现了偏差,还须要二次加工,甚至有些时候,因为加工位置的关系,这一块工件都要报废。
想想上面这个流程,就知道要浪费多少工时了,这也是为什么,定镇两艘只有7000多吨的铁甲舰,居然要花费如此之久的原因。想想也对,把装甲板装上去,再拆下来,再装上去,再拆下来,如此几次的反复,所需要的时候可想而知。
看到如此浪费的加工情节,张睿只能扶着脑袋,他实在有些佩服英国人了,居然能想出这种工艺。不过在查完系统后,张睿表示自己错怪了英国人,因为这套铆接工艺,居然是英国人从中国人手上偷师的,而且还是已经有几百年了。
好吧,张睿只能如此表示,这种让自己无语的铆接工艺,居然是自己的祖先开发的,那就没有什么吐槽的。
有句话说得好,要想超神,一定要先氪金。
美国人想要应对南美的危机,自己没有足够的海军,那就只能花钱从自己手上买。那么自己当初面临这种复杂的铆接工艺,影响到军舰的生产速度时,自己是怎么做的呢?
其实跟美国人的作法差不多,那就是无所谓惧的氪金,只不过与美国不同,张睿的氪金,是将所有的资金,用于新工艺的研发。
为什么现在生产军舰,要使用铆接工艺,其根本原因就是钢结构的不好固定。来自21世纪的张睿,对于如何固定钢结构,那办法不要说太多,不管是焊接,还是溶解,或者螺接,说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至少能给你想三个办法。
但现在这个年代的工业基础,只能说是重重将巴掌呼在张睿的脸上,你想想,现在连一个螺丝都只能手工生产,你还能指望什么。就算是张睿现在拿出电焊的相关技术,但也要有使用电焊的基本条件呢,听说交流电之父特斯接,好像在法国电话公司上班。
没有基础条件,张睿也没有多少的办法,至少电焊这种简单的造船方式,绝对是没有可能实现的。
不过嘛,天无绝人之路,虽然电焊无法实际动用,但另个一种跟电焊效果差不多的焊接方式,却是让黄埔的军舰生产速度,提出了不止一点两点。
众所周知,当两块物体进行高速摩擦的时候,表现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样高的温度,完全可以融化摩擦的接触面,这就是21世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摩擦焊。
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只要台可以旋转的电机,就可以完成这种焊接,可以说是对焊接的要求,降到了一个极低的标准。
虽然这种摩擦焊接,在生产的时候,有着严格的质量隐患,但其高效的生产速度,却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无视其质量的问题。
不过为了尽可能提高质量,张睿在海帆级的装甲版本生产时,除了使用这种摩擦焊外,还使用了另外一种更保险的焊接。
那就是才开始发展,但却没有得到政府支持的氧焊。真要说起来,焊接的历史可是一点都不知,但能用于铁甲舰的船体爆接的工艺,也是有着很多种。但因为铁甲舰正处于发展时期,而且现在的工业体系,也是处于发展期,所以很多工艺并不成熟。
站在历史肩膀上的张睿,对于如果快速的生产一艘军舰,那是心中十分的有底,但因为工业体系的原因,很多东西现在都还只是原型。
比如刚刚提到的氧焊,各国政府不采用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没有规模化制备乙炔的能力,所以这种看似先进的工艺,也只能变得一文不值。
在张睿以极少代价拿下这项专利后,张睿也同样为乙炔的制备麻烦着,在生产海帆级的时候,也同样付出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制备乙炔。
作者 澹台洛舒 说:喜欢的请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