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百零三章 迎我父王来京!(1 / 2)

加入书签

李景隆两兄弟?郁新对这两个纨绔却没有寄托多大的希望。

因为他在出来之前,听到皇上把印制宝钞的权力从户部拨给了曹国公府负责,在朝廷的危难之际,在李景隆两兄弟领兵在外的时候,这曹国公府的人还在一门心思的想办法搞钱,这哪里是个能成事的样子?

郁新对李家对皇帝都失去了信任。可这些,他都不好跟眼前还对朝廷报有希望的齐泰述说。

殿外。

齐泰他们看不到的地方,朱久炎召来了李天佑、徐忠、金日拜三人,低声问道:“都准备好了吗?”

李天佑拱手回道:“一万精兵全部准备完毕!”

朱久炎郑重说道:“你们的任务是前往赣鄱,与我父王一起消灭李增枝,然后迎接他来京城继位,懂了吗?”

李天佑等人恍然大悟,表示明白。

朱久炎小心叮嘱道:“不能掉以轻心,赣鄱行省的兵马虽然没什么威胁,但说不定就有能人,你们只有一万人,千万不能与地方兵马纠缠,走长江水路一路冲过去,与我父王取得联系之后,再攻击南丨昌!期间我也会令东厂给予你们情报。注意好自身的安全。”

二人肃然应诺,领命而去。

等李天佑他们出去后,朱久炎对旁边的赵来喝道:“赶紧写信,让金子、银子带去武昌,告知父王李天佑他们的行动!”

赵来赶紧行动起来。

等朱久炎再度进入殿内跟齐泰他们两个打太极的时候,李天佑与徐忠、金日拜二人也已从湖州秘密带走了一万精兵,直奔赣鄱而去。

……

这边再来说武昌。

楚王府。

山川坛的凉亭里朱柏正在和王妃下围棋,怜星则是坐在旁边为他们泡茶。

看到王妃终于落下棋子,朱柏微微一笑,追棋一枚。

正在此时,吴寿安、李尧、叶信、庞荀、武延光、曾言、夏元吉、黄芳等人文武匆匆来见。

吴寿安一进凉亭就迫不及待地向燕王禀报军情:“王爷,探马来报,耿炳文已死于燕王之手,北伐军的新任主帅换成了李景隆;而李增枝则接替了郭英,他正率领三十万大军入驻了九江城!”

“岳父大人勿急,等咱下了这一盘。”

听了吴寿安的报告,朱柏并没有立刻停手,他看王妃又落一子,追下一颗棋子后才道:“爱妃前面的攻势太凶猛,后继乏力,咱后手发力,此局爱妃可是输了!”

王妃定眼看看了看棋局,恍然大悟,轻拍石凳:“王爷此棋妙极,妾身甘拜下风!”

吴寿安见朱柏夫妻俩听了军情急报,居然还有闲情逸致下棋,人都快急疯了,也顾不得冒犯了,再此提醒朱柏军情危急道:“王爷,这李增枝可不是郭英,会对百姓做到秋毫无犯,这样的纨绔若是带兵进入湖广,我湖广百姓危在旦夕!咱们应该马上出兵,将他挡在湖广之外!”

“吴大人说得没错,下官建议趁李增枝立足未稳之际,出动水军狙击他们,给他们一个下马威,使其不敢进入我湖广境内。”武延光越发明白了水军的厉害,他可不怕官军人多。

“武将军勇气可嘉,但此时却非狙击之机。”朱柏依旧面带微笑,毫无惊慌,众人齐齐看向朱柏,等待着朱柏的下文。

朱柏却是转头对怜星道:“怜星,说说东厂的情报。”

怜星组织了一下语言后,才道:“李增枝虽是个草包,但他这次带来的人非当初的郭英可比,据说这次建文下了血本,京中四十八卫,除上十二卫天子亲军外,其余三十六卫全给派了出来。故此李增枝的大军中,京卫占据多数,这些人算是精锐,其战力跟我湘军健儿差距不远。”

当来怜星把敌情说完,这一回莫说吴寿安,就连曾言、夏原吉他们几个智囊的脸上也沉重了起来。

朱柏接口道:“京卫是咱大明的禁军,战力虽然还不能和湘军相比,但也算是天下强兵,并且他们的武器历来都是最好的。加上九江城中的廖勋、陈晖等将领提供的情报,这次的官军绝对会准备提纯火油,用以防备咱们的水军,所以咱们不能从水路冒进。”

“那怎么办?难道坐等湖广的百姓遭殃?”怜星不将情报说出来还好,这一说出来,连王妃都坐不住了。

见王妃发问,朱柏微微一笑,也不回答,却是另起话题道:“咱已决定一个时辰后誓师南征,攻打南丨昌。”

“啊?!”朱柏的话一出口,将领们不禁惊呼出声。值此大战之际,朱柏却说要出兵攻打南丨昌,这自然是大出众人所料。南丨昌可是赣鄱行省治所所在,若要打下这样的大城,怎么着都要带走三四万兵马。那这样一来,武昌的压力就更加大了。

尽管李增枝新带来的兵马尚未站稳脚跟,但九江城内原有的十几万大军可是养精蓄锐多时,若李增枝得知湘军南征的消息,说不定就会见机起意,趁机攻打江夏、武昌,那时朱柏、朱久炎都不在,武昌这边兵马又少的情况下,怎么挡得住官军排上倒海的攻势?

见众人做势要劝,朱柏忽地一摆手道:“咱心意已决,尔等勿要多言!”说完之后,他忽然露出一丝高深莫测的笑容道:“至于李增枝绝对不会趁机出兵的原因,到时候怜星会向你们解释的。”

见朱柏这么说,怜星也一脸笃定的模样,众人虽然不解,但也明白既然朱柏敢这么做,就一定有他的道理。对于朱柏的韬略,怜星的缜密心思,他们一向是佩服的。

夕阳下的武昌城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

城门口湘王妃、怜星、吴寿安、杨士奇、曾言等为朱柏送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