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36章 两嫔(1 / 2)

加入书签

常言道:几家欢乐几家愁。www.126shu.com当宜太妃、惠太妃、荣太妃等人得到皇的亲笔手谕,各自欢天喜地地着手准备搬到恒亲王府、廉亲王府和诚亲王府的时候,后宫那些没有儿子的先皇嫔妃除了满眼羡慕之外是哀叹自己的肚皮不争气。然而还有两个人,她们也都育有分府单过的成年皇子,也具有一定的品级,在后宫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还是皇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境遇却是天壤之别,对此,她们的心格外不是滋味。

这两个人是密太嫔和勤太嫔。密太嫔是十五、十六、十八阿哥(八岁即殇)的生母,勤太嫔则是十七阿哥的生母,十五阿哥与世无争、无帮无派,十八阿哥早殇,而十六和十七阿哥全都是皇的左膀右臂,因此这两位太嫔不仅不是皇的敌对势力,相反还是皇难得的需要格外倚重的力量。

密太嫔与勤太嫔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先皇在世的时候是宫颇能说得来的两个人,随着各自的儿子纷纷成为皇的追随者,相同的利益诉求令她们之间自然而然地更加亲密起来。当最后尘埃落定,是皇登九五至尊之位之后,两位太嫔都是苦尽甘来、喜极而泣。从前因为资历所限,她们既不能像宜太妃等人那样倚老卖老,也不能像和太妃那样持宠在身,而是一辈子小心谨慎,无论是服侍先皇还是,半步都不敢错,尽管她们都有极受先皇器重的儿子可以母凭子贵,但是在后宫的地位极是尴尬。

现在好了,皇继承大统,十六和十七阿哥两人的风光一时直追怡亲王,特别是十六阿哥,因为庄亲王无子,这顶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直接戴到了十六阿哥的头,十七阿哥也从无官无爵的光头阿哥一步晋升为郡王,在宜太妃、惠太妃等人灰头土脸的时候,密太嫔和勤太嫔也终于母凭子贵地扬眉吐气起来。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她们的好心情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先皇这道“随子归邸而居”的遗旨令心情登时降到了冰点。她们不是有权倾一时的十六、十七阿哥吗?能够到自己儿子的府邸颐养天年不是最令人羡慕的事情吗?她们怎么还会如此唉声叹气、心烦意乱呢?

原来,密太嫔和勤太嫔今年才是四十多岁,而先皇遗旨能够达到“随子归邸而居”的条件却是有两个:一是先决条件是儿子分府单过,否则儿子连自己的府邸都没有,怎么可能赡养他们的额娘?第二个是出宫的太嫔太妃们年龄要年满50岁。这后一个条件或许是先皇出于为了避免有伤风化、有损皇家脸面的事情发生而提出来,但正是这一条,将密太嫔和勤太嫔牢牢地禁锢在了宫,空有两个手握大权的亲生儿子,空有先皇的遗旨在手,却是享受不到半点恩惠。特别是眼看着宜太妃她们都欢天喜地去了儿子的府,连惠太妃都能指望养子而脱身苦海,特别是廉亲王还是皇的冤家对头,她们空有身为皇心腹的儿子,却是连八阿哥、九阿哥的额娘都不如,这让两位太嫔怎么能够心平气和?

然而她们再有多大的怨气与不甘,都无法把心这口憋闷之气撒到皇的头,毕竟皇也是在严格执行先皇的遗旨。两位太嫔联手向皇提出请求,希望看在十六和十七阿哥的面,对她们开一面?如果皇对她们格外恩准,对其它不够条件的太嫔太妃也否也要求开一面?那不是要皇陷入两难的境地吗?她们在后宫,面对宜太妃等人的嚣张对抗,非但不能助皇一臂之力,现在反而要扯皇的后腿,既是给皇添乱,更是给自己的阿哥添乱。

深明大义的两位太嫔虽然空有心极是难过,但是她们左思右想之后,最终不得不割舍了母子之情,为了各自儿子的大好前程,不得不选择了沉默。

两位太嫔能够选择沉默,而皇却是不能。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两人自幼与他的关系很是亲近,紧密程度直追怡亲王,在皇夺取皇权的过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从道理来讲,这两个皇弟都是自家人,而且作为臣子他们更应该百般讨好他这个皇兄才是,然而不管是报恩也好,或是全力拉拢也好,皇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忽视与密太嫔和勤太嫔在后宫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当皇恩准了惠太妃养于廉亲王府之后,他更是觉得愧对那两位太嫔。先皇在遗旨并没有提及养子问题,因此他对惠太妃的开一面已然是突破了先皇的意愿,根本原因还不是为了笼络八阿哥吗?而这两位太嫔实际也都四十六、七岁了,眼看着只差三、四年的功夫竟是不能给予格外开恩,对此,皇怎么能够装聋作哑呢?既然不能再给予特别的通融,那么当着两位母妃们面把事情解释清楚,再表明自己的一番心意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外,既然决定不会恩准两位太嫔出宫,那么意味着同时需要她们尽快迁居慈宁宫,正所谓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两位皇弟是他的左膀右臂,两位母妃又是深明事理之人,既不能随子养,还要搬离居住了二、三十年的故居,于情于理,他这个皇帝儿子都必须要有所表示。于是他推开繁忙的公务,仔细研究了内务府呈送来的各位娘娘的迁宫安排之后,在两位太嫔即将迁宫之前,亲自走了一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