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武执事的来访(1 / 2)
对于国内的电器企业,孙祖杰更多的是引导,但是他知道鞭子也是少不得的。对于搞研发,大家都知道,可为什么没什么人敢做?
最大的问题是太浮躁了,既然能买到技术,我为什么要做研发?而且研发多累呀,能不能出成果都不知道,要是失败了也没办法交代。
但是现在能够让华国电器企业引进的东西都差不多了,再进一步人家不卖了,关键的东西还全部被捏着,也就赚点辛苦的加工费。
要是大家都这样,那就也咬咬牙挺过去,反正大家都差不多,比拼的就是管理和销售,问题是还多了一个拚命搞研发的华投。八十年代的差距还不明显,那个时代整体上是卖方市场,到了九十年代,逐渐完善产业链的华投系越来越凶悍。
拼管理,第一个引入倭国管理体系的华投只好不差;拼销售,华投第一个上电视做广告,背景资金又雄厚,又特别重视售后,是最早提出七天无理由退货,以及保修一年两年的企业。
所以华投的三个电器企业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同时佔据了华国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这些价值较高的家用电器销售第一的位置,在各大电器商城都摆在较为中心的位置,与进口电器的差距并不大。
华投还不断推陈出新,甚至搞出了vcd这样的神器,这让所有的企业又羡又妒。行业老大这样的压迫,逼迫着各家企业开始搞研发,不搞就等于竞争不过华投系。
所以一部分反应快的公司已经在布局研发,但是这个时候众多电器企业的弊病就开始慢慢爆发出来。
知道要搞科研,但是怎么搞,投入多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此时发展壮大的企业背后都有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援。既然得了支援,就要得到他们的同意。这个时候,威望高、与政府关係好的企业负责人比如海尔的张总,他就比较好办,很容易说服政府投票,但是有的企业就不行了。
这还是其次,华投系的电子电器企业此时已经完成了改制,本来华投收入就偏高一点,现在看着他们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于亿万富翁,大家伙心里能没有想法吗?
欧派微电子诞生的十多个亿万富翁刺激的不仅仅是华国的年轻人,还有无数华国的企业负责人。
在他们的心里,要论贡献,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比华投的年轻人少,只不过这些人运气好,遇到了孙祖杰这样开明的领导,而他们只是运气差一点罢了。
这也是孙祖杰不断被人反应写举报信的原因,很多企业负责人与上级谈判的时候,往往自觉不自觉的举华投为例子,这让上级非常难办。
上级知道改制的好处,问题是什么事情都是牵一髮而动全身,你们企业负责人赚了大钱了,我们机关的难不成就要饿死不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谁都懂。
面对地方的巨大反弹,上面给出的说法是华投属于中枢试点企业,是给了特殊政策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即便这样,要不是孙祖杰背景够硬,华投的改制搞不好就要被推翻。
当然了,中枢之所以没有推翻,也是因为知道这样做确实有好处,孙祖杰当年怎么搞天翼集团的,他们都看到眼里。
看起来是分出去不少,但是企业做大了,国家得到的好处更大,所以中枢知道这样的改革还是值得一试的。
随着1993年华国财经体系改革结束之后,铁老闆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国企改革上,中枢的精力主要放在推动各个产业集团的组建,另外就是推广邯钢经验。
而孙祖杰提出的央企组建资产处置公司的方案最后被搁置,地方上的反对意见很大,凭什么我们管辖的企业要给央企来决定卖给谁。
不过对于另外一条,可以插手下级单位所属企业的改制,央地都有兴趣,最后形成了一个妥协方案,各地的国有资产处置都要得到上面的批准。
这既是想扩大许可权,又是想找个人背锅,这么多亏损企业,以现在的发展趋势,大机率是要卖掉。如果卖得太便宜了,最后翻起了旧账,谁都害怕,还是拉上更多的人一起比较合适。
事实上此时困难企业的改制相对容易,反而是经营较好、不断赚钱的企业比较困难,孙祖杰虽然有个先例在,但是对不对谁也不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