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传说中的三司会审 下(2 / 2)
杨靖怒道:“杨某对锦衣卫有无成见,秦大人大可在案件审理之后弹劾杨某,陛下自有圣裁,当知杨靖所为,是否出于公心。秦大人,你可知这张玉父子都是捕鱼儿海之战的功臣?如此轻率行事,对待著有战功的功臣来说,岂不令人寒心?”
杨靖听老皇帝提起过张辅,对他印象甚好,这么一个有功于社稷的人、又挺有能力的年轻人无辜卷入这桩案子当中,若是脱罪还好,若是不能脱罪,定然是个死字,那就实在是太可惜了。
他对锦衣卫一向没什么好印象,对于他的这种“莫须有”的揣测更是厌恶之至,故此,他心存了帮张玉父子的念头,对柳青原是各种盘问。
秦达站起身来,正了正脸色,对着南边先做了一个揖,这才皮笑肉不笑地捧着案上的大印说道:“杨大人,虽说咱们都是为圣上办事的,但都察院行使的不就是‘绳愆纠缪’的职司么。下官对杨大人如此审案,有点看法,提出异议也是份内之事,国公爷,您说下官说的是也不是?”
都察院就是俗称的“御史台”,历来由进士及监生中有学识并通达治体者选任,就连年纪都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是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其中的都御史被称为“七卿”之一,地位崇高,虽然秦达是右都御史,但他提出异议也是合情合理更合法的。
都御史,职责专属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是天子耳目风纪的部门。所有大臣奸邪、小人结党、作威福乱政的;官卑劣贪鄙败坏官纪的;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现成章法、企图进用的;都可以弹劾。
这还不算,都御史还参与朝觐、考察,同吏部主管确认贤能与否、官员升降。大案件重囚犯在外朝会审,与刑部、大理寺判决。
李景隆笑眯眯地对着杨靖说道:“杨大人,依本公看,秦大人说的也有道理,咱们还是先审张玉罢。”
曹国公亲自打北平提来的人,按说他说要审张玉也是常理,否则,岂不显得他办错了差?
但杨靖之性,老而弥辣,看着这秦达拿曹国公来压自己,眼睛先是朝着秦达一瞪,这才向李景隆拱手道:“请国公明鉴,圣上曾问下官,有告谋反者勘问不实当如何?下官当时是这么回答的,若有诬告,告者当抵罪。”
李景隆瞅了杨靖一眼:“杨大人,这案子尚未开审,又如何得知这柳青原是否诬告?”
杨靖没有正面回答李景隆的话,接着说道:“圣上又说了,如果诬告的人不问罪,那么好人、善人就会经常被人诬告。从今天开始,告谋反不实者,抵罪。故此,凡告谋反等大罪者,必先查清事实,下官焉能不问清楚这柳青原呢?”
大理寺卿李仕鲁点头道:“昔日有学正孙询检举税吏孙必贵为胡党,又告参政黎铭常自称老豪杰,谤讪朝廷,圣上判处诬告者流三千里,若是涉及诬告十人以上者凌迟,家属也要被流放到卫所当守卒。”
秦达冷笑一声:“圣上说的可是谋逆!这走私茶叶案,可算不得谋逆罢?”
杨靖瞅了他一眼:“走私茶叶,可是死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