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3章 扼住命运的咽喉(2 / 2)

加入书签

听众们无不屏息静气,等待着未来也许会出现的审判,或是反抗。

他们没有等多久,便进入了命运交响曲想要表达的第二主题,反抗与斗争。

一段十分优美的旋律突然插入在了原本代表着命运的黑暗乐声中,就像是无尽黑暗中的一抹亮光,这便是反抗,是斗争,是斗争命运的过程。而位于低声部的命运节拍此时则是在顽固的挣扎着,争取着自己的领地,这段就是命运与反抗者的斗争。

听众们陷入了斗争中,他们无不挣扎着拿起武器与命运的力量对抗,而随着音乐声的进行,对抗的节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战斗时而激烈时而缓和,插入的温暖音乐代表着反抗者想要和平的心,但是随着温暖的节奏逐渐被拖入激烈高昂的节奏中,代表了命运的不甘失败,它发誓要主宰反抗者的一切。

就在这份斗争中,随着一段坚定有力的旋律冲破了命运的封锁,第一乐章结束了。

金厅内的听众不由得长舒一口气,就好像他们与命运的搏斗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正在享受短暂的放松。也有少许感觉自己没有战胜命运的人略带不甘的咬了咬牙,似乎在叹息自己面对命运操纵时的软弱。

而第二乐章则在一开头就展示了命运想要操纵人的扭曲与黑暗,让本来已经放下心的听众们的心又一次悬了起来,这一乐章的紧张程度甚至更甚于上一乐章。

但随着这乐章逐渐进行,听众们发现这不只是在描述命运的肆意,还有着不间断的反抗。

铜管演奏组的音乐响起,而这段略带激昂的乐声是在召唤人们奋起斗争。

渐渐地,代表着呼吁反抗的音乐的力度又逐渐的减弱,高低音区开始不断地交换。而原本反抗的音乐此时低抑而不稳定,似乎是反抗者对斗争的目的产生怀疑、动摇。

在场的听众无不揪着心,无声的呐喊着不要放弃抵抗,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抵抗的火种似乎越来越低迷……

突然,在似乎一切都即将尘埃落定之时,代表着命运主题的音乐又凶猛地闯入这段原本已经逐渐形成的秩序中,它如野兽般粗野地呼号着,主宰人生的呼号从未有现在般强烈。

而反抗的火种似乎已经熄灭,一切都将结束。

听众们的心也跟着这段如同大爆发的高潮中进人了第三乐章。

老实说,光凭着这两乐章的存在,这首交响乐已经足以封神,因为从来没有一首音乐能够如这般引起听众的情绪和共鸣。

而在第三乐章,旋律似乎与第一乐章类似,但是很容易听出掺杂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斗争的失败情绪和命运的肆虐形成了鲜明对比,让听众的心不知觉间充满了失落,丝毫没有了之前那种斗争的强烈欲望。

但是就当这种情绪泛滥之际,一道由铜管奏响的旋律如雨后春笋般植入了听众的心中。

原来,反抗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只是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从这时起,旋律便不再如同第一乐章那么有来有回,只听反抗越来越强烈,旋律的激昂程度也在逐渐上升档次。虽然说命运的低语仍然在压制着反抗精神,但是却越来越弱……

厄运不肯罢休,如巨人般矗立着,但是反抗者的精神却越来越强,直至奏响成为一曲慷慨的旋律,一曲剧烈感情波动的旋律……

厄运不肯罢休,直至这段旋律将其彻底吞没。

听众们纷纷展露出如释重负的神情,但是随着音乐的进展,不甘心于失败的命运又一次深入了乐曲中,重新展露出狰狞的獠牙,但此时的听众已经不再担心,因为命运已经是强弩之末,它已无力继续操纵人的命运!

乐曲最后,林宇深吸一口气,随后猛然挥动手臂,交响乐团的全部成员拿起乐器,开始演奏最后的高潮部分,在这一部分内,反抗者的烈焰终于烧仅了命运的最后余孽,代表了反抗者终于将命运赶出了领地,驱散了笼罩的黑暗。

最后一段音乐如强心剂一般注入到情绪变化不定的听众心中,让他们的脸上都洋溢起胜利的笑容,就好像久旱逢甘露般,与命运搏斗的胜利也一样伸入到了他们心中。

但是在最后一段中,低声部却隐隐的奏起了一段代表命运的低沉音段,就好像命运不甘心失败,将要在某一天卷土重来……

随着林宇挥下最后一次指挥棒,乐曲终结在了最后一个音调上。

而他在结束指挥后,当即转过身,趁着掌声还没响起,对着台下高举右手握紧双拳,高喊出了那句贝多芬的名言——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瞬间,如潮水般的掌声便响彻了金色大厅。

…………

“太不可思议了,这将是一首史诗级,足以流传千古的音乐!”贵宾包厢内的一位专门来听音乐会的一位皇室贵族用力鼓掌:“能够听到这种音乐是我的福气,也是你们今天所有人的!”

坐在台下的一位知名音乐评论家喃喃说道,他的话很快就被他人听到:“这位年轻人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这将是一场我永生难忘的音乐会,这两首音乐一首比一首更好,这位年轻人将彻底改变现在的音乐格局。”

应路易邀请来参加音乐会的帝都音乐学院院长长叹一声:“不愧是命运啊!或者说,这才是真正的命运啊!”

一名光辉王国音乐时报的著名记者此时正坐在台下撰写着自己明天的报道,本来他已经打了一份草稿了,但是在听完音乐后直接撕碎了自己原有的大纲,在一张新的白纸上写下了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标题——

“只有要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写出《命运交响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