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风的传说,月关说呀说(1 / 2)

加入书签

像风的自由,风无拘,风无束,在风络这种更先进的载体和平台。于是乎,几百万、上千万字的小说也出现了。

其络是有的。

前年参加南方一个研讨会,会上一位地方作协主席一口断言网络创作永远出不了精品,事前大会安排我言,我拒绝了的,我说我在这里陪坐就好,不言。听了他的话,我告诉主持人,请下一个安排我。

那是我唯一一次面对来自传统的批评和质疑提出反驳,之前我不讲之后我也不讲,因为没有意义。我们直接面对的是读者,评定我们的存在价值的不是评论家、不是编辑,所以我们信奉的是,说的再多,不如做的更好。

但那次我讲了,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台下那些听众,因为那是一个网站邀请他来的,台下的都是年青的网络作家。我看得到他们的神情,他们没有言权,心里再不认同也只能听着。我在主席台上,我不能不讲话。

我问他,你看过几部网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网络有没有垃圾?有,那些垃圾,我们一样认为它是垃圾,你不要专门挑垃圾来说事儿。

传统文作者也在提高成熟的过程。最后我说,你不妨现场说出几部网络小说来,咱们当场辩论一下。

王顾左右而言它,这位一本都没说出来,他根本就没看过。

吃饭的时候,另一位传统界的来宾在酒席上高谈阔论,高深莫测的术语张口就来,深刻的思想与人性掘的淋漓尽致。这个斯基那个诺夫,其络从98年左右诞生,o2年左右成长,o6.o7年成形,一直是不被关注的,不大有人理会,从o9年开始,它不得不被注意了,开始有人把它贬的一文不值了。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之前没有人提?因为在此之前还没动了他的蛋糕。

我见过某地作协的两位领导,两人看法截然不同,一个坚持认为传统无需改变,网文全是垃圾,读者抛弃我,我就做屈原。

另一个沏上茶,关上房门,唉声叹气地对我说:“愁人呐,我们的一些作家,自恋呐,不肯进步,一写就是农村,一写就是三十年前的农村,再不然就是城乡结合部,内容文风不肯改变,写出东西来自己陶醉的一塌糊涂,可读者根本不买账。”

好的很,这个阵营已经出现不同的声音了,这是事实。但是这个过程,很艰难。o7年青创会的时候大会就提议要展网络会员,o9年批网络作家寥寥数人入会。

o9年提出成立网络作协,一片人认为不可能。今年它成立了。由传统评论家参与的网文研讨会、网络诗歌、散文,小说等大赛开始频频举行。12年开始,网络的处境开始好转,现在比12年还要强上许多。再过几年又会如何?

一直以来,面对攻击,我们几乎没有出过任何声音,从未挑衅,只是在默默地创作,你看到有哪个网文作者撰文长篇大论地反驳过?

如果不是今天要研讨,而且我不喜欢说些言不由衷的话,我还是不会说,哪怕你当着我的面把它贬的一文不值,为什么?因为,辩论对我们而言没有意义。

在传统领域,或许你占据了评论阵地,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把对方打翻在地了,但是在我们这里,它的作用几等于无,就像当年老师收缴琼瑶和金庸,说那是闲书,但是阻碍不了我们阅读。

对我们来说,喜不喜欢,读者说了算。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他不会在乎你的评价。

因为我们的一切取决于读者,所以也不存在什么评奖过程中的“水很深”,我们越过了所有这些中间环节,直接面对读者,一切取决于读者。

可我觉得,这种形式并不是创新啊,它只是反朴归真。以前的小说不就是这样子的吗?国外很多国家的创作也是这样的啊。

四大名著、三言两拍、聊斋志异、或者国外名著的地位形成,都是因为读者喜欢,而不是读者群体大小无所谓,全靠中间环节来推动,并最终把它推上神坛。

名著的地位是后来确立的,在此之前如果它没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能推得上去?

这些名著拥有了庞大的读者基数后,反过来才有人去研究,评价,并推波助澜。如果读者们一开始就不买账,中间环节再如何努力吆喝也没有用。所以我们不会反驳或辩论,你说你的话,我走我的路。

我这么说,不是在鼓吹网络,我觉得传统自有其优点,网络应该继承和学习,可这并不表示传统完美无暇到了毫无缺点的地步,而且它可以永远适应时代,不需要改进。

传统的历史有多久?再远些不说了,明清时代、民国时代、现代当代,都是截然不同的,它才传统了多少年?就敢自以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