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传说,月关说呀说(2 / 2)
正如唐诗翻新于诗经,汉赋翻新于楚辞,这世上可曾有过永远一成不变的东西?如果说传统的就是永远不需要变的,就是完美无暇的,那么我们现在应该还在写诗经和楚辞。
有些东西要变,载体和形式、文风和内容要变。但有些东西却又永远不能变,这个东西就是的本质。这个东西,自产生就一直没有变过。它是感染力,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是美。
三国、水浒、西游记,就是当时的市井,就是当时的通俗,是人民大众所喜欢的,大学士们的这个集、那个注,除了在图书馆里束之高阁,你还在哪里看得到,它的生命力在哪里?
当然,这里说的是小说,如果是学术文章,那种价值不是以读者多寡来决定的,另当别论。小说就是小说,它是给人欣赏给人看的。
一些传统创作者,恰恰是坚持了旧的形式,却抛弃了的本质,这个本质,从以政治挂帅开始就被一些人抛弃了,到现在都没捡回来。
时至今日,春秋时期的“蒹葭(家)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两千多年前的“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一千多年前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几百年前的“人生若只如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十几年前的“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年代不同、文风不同、体裁不同,共同的是美,让我们一直传颂至今。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即便翻译成了汉语,流失部分原韵,它依旧很美。这就是生命力,这就是美。哪怕时隔千年,又或者是用不同的文字创造,你一听就是美的,就能撼到你的心灵,这就是富有生命力的,它越了时间和空间。
可是现在一些人写着干巴巴的络,有农民工这些有时代特征的名词,但我一看其中的情节,人物,描述和风格,犹如我少年时代看的《绿洲》《芒种》《人民》上所载的文章,那时我十多岁,现在我四十多了,那股子味道三十多年一直没变。
没有画面感,没有剧情的冲突和张力,永远都是娓娓道来,节奏一定要缓慢,气氛一定要压抑,文字一定要拙朴,作者一定要置身事外,用冷静、旁观的语调去平静地描述,既不能让你身临其境,也不能让你融入其中,你能说它是好小说吗?
先拟一个崇高伟大的主题,然后破题、承题、起讲……,八股而已。
我们要做的是小说家,是诗人、是词人、是散文家,而不是抢过政治宣传员和品德老师的饭碗。态度谦卑些吧,不要总想着当读者的指路明灯,如今这个时代,不从事这个行业,而造诣、思想深度比你高的人比比皆是。
一部作品,有几个人不喜欢,你不用理会,这世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是所有人都喜欢的。如果是绝大部分人不喜欢,那就不要自怨自艾,觉得世人皆醉我独醒了,你要做的是改变你自己。
守旧不是的本质,绝望地守护本该随时代一同过去的东西,不如与时俱进地向前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的困境是个伪命题。没有遭遇困境,遭遇困境的是之中一种不肯与时俱进的东西。
不管曾经创造过多大的辉煌,没有人有资格说我就代表,我走入困境就是进入困境,你想把和自己绑在一起。还不想和你共存亡呢,你若抱残守缺,自有别人去趟新路。
我不相信曹植、司马相如的的赋,李白、王维的诗,柳永、苏东词的词,罗贯中、王小波的小说,要通过专家点评、同行吹捧,才能赢得读者的喜欢。
在我而言,就是,不是一道数学公式。你可以在自我陶醉中说你坚持不变的东西永远是完美的,我还是要说:“看,皇帝身上明明什么都没穿!”
--------月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