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回 下城父陈王遇害(2 / 2)

加入书签

张良只觉纳闷,呆呆站在那里,目送老翁走远,心里道:“这老丈行径,好不古怪!”正乱想,只见那老翁又折回身来,向张良点首道:“孺子尚可教训!过五日,平明时候,你可来此地,与我相会。”张良心里自忖:“他说出这话来,必有道理。”忙恭恭敬敬跪到地上,应声道:“诺”。

到了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依着老翁言语,按时来到桥下。却见那老翁,早已在彼等候。见张良来迟,发怒道:“与长者约会,反后到,是何道理?”张良见他责得在理,不好做声。少停,老翁道:“你且回。过五日,早来相见。”张良赶紧答应。

等到了第五天,张良一听得鸡鸣,立刻起身前往。到了那里看时,老翁却又早在桥上坐地。见张良迟到,板了脸道:“如何有这般晚来?”约张良:“五日后再来相会。”说罢,拂袖离去。

张良两次失期,自思此事端的蹊跷,便留了十分意。等到第五天,未及夜半,便早早起身前往。到得桥边,等了好久,看看拂晓,才见老翁姗姗走来。老翁见张良先到,方才欢喜,笑道;“正该如此。”随从怀中取出一卷书,付与张良,道:“你读通此书,即可成王师。”张良接来一看,上面分明写有《太公兵法》四字;大喜,忙求问老翁姓名。老翁道:“我乃黄石公是也。你今得此书,十年后便当发迹。再过三年,济北榖城山下,见块黄石,便是老夫。”便不再多说,转身走了。张良挽留不住,只得跪伏在地,望着老翁背影拜了三拜,目送远去。后人有诗叹道:

张良逃难下邳初,桥遇黄石明前路。拾履不耻三试诚,争得先生一卷书。

张良得了此书,携归寓中,从此后,便晓夜攻习,勤读不缀。这乃是太公一生心血所就,记载姜子牙平生所用: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作战、伐谋无所不容,更兼治军、治政之道,处军、御敌之法,隐寓玄机,妙不可言。张良用心揣摩,自觉心胸开阔。加之他天资聪灵,善能触类旁通,不消数月,便已学得满腹经纶,一肚智谋。

张良住在下邳,一晃便是两年,对地方风情早已熟悉。这边又精通了《太公兵法》,为人处世与前相比,更是老到。他本就有副侠义心肠,最好扶危济困,此时复仇不成,遂先结识当地一班少年豪杰,以图将来。交结一多,自是名声广传,凡有急难之人,便来投奔。内有一人,姓项,名缠,字伯,乃旧楚名将项燕之子,因故杀人,被官府追捕甚急,逃来张良这里藏匿,竟得无事。项伯感激张良相救,即成莫逆。唐李太白有诗称赞张良的好处: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下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不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及至陈胜大泽乡揭竿起事,四方豪杰纷纷相应。张良欲往投靠,亦纠集起了一帮少年。只因有事,未能即行。

当时张良见刘邦相问,便告知要去哪里。刘邦一听,笑将起来。又一番计较,即成好事。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毕竟张良说去哪里,且听下回分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